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至2026年底兰州市将实现bandao体
- 半岛官网民和优良花卉苗木哪家好(庭院绿化
- bandao体育绿化规划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 BOB半岛·综合(中国)官方网站-登陆入
- 半岛·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邮箱:admin@yunnanfanghuwang.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半岛官网天河区88号
行业资讯
bandao体育绿化规划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2024-03-30 02:46:52
- 点击:
bd半岛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深远。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是园林规划设计要达到的目的。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设计师通过每一种艺术思潮,借鉴了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 在园林规划设计既要充分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还要重点考虑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创作,其基础坐落在历史的、文化的、传统的、人文的基座上,否则就不可能成功。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中,中国园林占据一席之地。在园林规划设计上既要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还要以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进行创造设计,以促进既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又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具有艺术性,古典性、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现代性。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与社会发展的进步,还是城市建设的发展,都起着先锋的作用。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对那些相对稳定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必须把握住, 并能接受新的前卫的设计元素,如新理念、新材料、新手法,始终站在时展的前端。对一个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其形式新颖性很重要,如果没有对未来发展的展现,是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佳品。
园林规划设计所创造的意境美是指通过以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产生的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并唤起对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意境美是园林规划设计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通过这种意境美的创造,以空间、文化、寓意所传递出的信息,是现代规划设计中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以设计出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理念就是人性化设计理念。 当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时,则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以人为中心,把行为艺术、心理学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延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
生态主义浪潮席卷全球,促使人们以更为科学的思维重新审视园林景观行业。尊重自然发展和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生态原则要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的园林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对园林设计论证过程应加强管理,规范内容,使其制度化、合理化,与设计一样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成果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乌勤.浅谈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景观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3)
绿地在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地考虑到绿地系统的作用。一个城市在绿地系统中的水平,决定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和规划水平,直接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下面先分析一下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属于生态环境的主要部分,倡导体现自然,接近自然。它不仅仅指的是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而是应当将绿化、建筑以及人的活动当做一个综合体来考虑,让草坪、树林、天空、水面、建筑、广场和人融成一个整体,让城市充满诗意、充满静谧的韵味。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绿地系统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即公共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化、防护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公共绿地是指的是对公众开放、相对集中独立、具有游憩作用的绿地。居住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同属于庭院绿地,指的是城市里分散附属于居住区、私人住宅以及各单位庭院,以美化和改善建筑设施环境为目标的,半公开或不公开性的绿地。防护绿地指的是以改善城市的卫生条件、自然条件及防灾避难为功能的绿地。生产绿地主要包括农地和林地,指的是以第一产业的经济形式存在的,在城市范畴内的绿地。风景林地指的是城市范围里,面积比较大的名胜、湿地、森林、风景林地、自然山水等为主的绿地,适时对公众开放,可供游览休憩。一般来说,城市将风景林地设为风景区或自然保护区等。
随着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绿地系统的重视,目前,多数城市已经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加入了绿地系统的规划,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在北京形成了绿地系统的总体规划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规划,在上海沿中心城外环的外侧规划了500m的绿化隔离带,总面积达7241hm2。显然我国不同规模的城市已经纷纷按照自己城市的发展特点,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深度的规划改革,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也已经融入了城市的总体规划中,而且在实践中,也达到了良好的环境效果。这说明,我国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的观念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绿地概念和布局模式也在逐步完善,这都为大规模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可能性。
虽然我国在绿地规划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仍有许多的城市缺乏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而且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出现了规划的内容不完整的问题。由于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缺乏前瞻性,导致在规划实施的时候,出现了规划的内容相对的不完整。比如宁波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绿地系统的范围只在中心城的范围,这就导致了在非城市的规划区中,缺乏绿地系统。
(2)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出现了规划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比如在上海市,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单一环状的绿地结构已经不再适合当地发展的趋势,而是应当加大放射状楔形绿地的建设。
(3)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存在着规划对象不明确的问题。由于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缺乏明确的定义与规划要求,这就导致了规划的时候经常有“生态保护带”以及“限建区”等词语,这类词语的内容和具体的用地没有很强的关联性,导致在进行绿地建设上的随意性非常的大,没有明确的导向。
针对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参考相关文献和结合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可以从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以及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布局和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1)强化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绿地系统规划涉及到城市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游憩行为理论、环境规划学理论、系统论、植物群落学等理论。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地考虑到这些理论,结合这些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要求,融会贯通到实际的规划中,形成比较全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和工作程序。在进行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也应当结合这些理论来进行。
(2)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布局和结构等方面来完善。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方面来看,应当遵循由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所组成的系统性原则。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将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结构和层次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绿地系统的规划。此外还应当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的原则,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充分地考虑自然过程,在土地生态适宜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规划,进而从根本上尊重自然,将生态优先原则切实可行地落实到具体规划中。另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方面来看,应当控制好建设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掌握好游憩活动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了解生态保护绿地在布局中的要求。通过在充分地了解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要求上,实现绿地系统的比例合理,均衡分布。此外,从绿地系统规划的结构模式来看,绿地系统规划区的结构主要包括建设绿地、生态保护绿地以及游憩活动绿地。从用地规模存在的形式角度来分析,这些绿地构成了城市绿地中的“点”和“线”,规模不同的“点”由“线”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在绿地系统的结构模式中应当充分重视绿地系统中的点、线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介绍了绿地系统及其类型,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城市规划的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最后就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提出了一点建议。通过分析,在进行具体的绿地系统的规划的时候,应当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掌握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从布局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科学合理的规划,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1]高凤娟,袁留斌.浅谈居住区绿地系统植物配置与设计——以合肥新华学府花园小区(东区)为例[J].上海蔬菜,2012(03).
[2]李锋,王如松.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规划与预测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3(09).
[3]韩晓莉,宋功明,王军.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方法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
随着居住小区的发展,经历了以建筑为主外部环境为辅的模式开始,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使居住区景观设计从数量转向质量,从外观转向内涵,从简单的环境设计转向生态优先的可持续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历程。虽然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存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盲目抄袭、设计程序不科学、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掠夺外部资源等问题。而且现有的分区模式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封闭式小区导致社会隔阂、城市场所的丧失等。这些问题超出了一般居住区规划的范畴,必须放到城市、区域的层面,也不仅仅是建筑师、规划师以及景观设计师所能解决,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变革方能实现。
正如景观概念一样,景观规划对不同人来说也有不同的理解(Sedon,1986年)。但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是:景观规划是在一个相对宏观尺度上,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Steiner、Osterman,1988年;Sedon,1986年;Langevelde,1994年)。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我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麦克哈格,1969年)。它是一种物质空间规划(Physical Planning),它有别于其他三大规划流派(包括社会、公共政策和经济规划)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它的空间特征。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的景观或生态系统。既然景观是个生态系统,那么,一个好的或是可持续的景观规划,必须是一个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规划( Sedon,1986年;Leita、Ahern,2002年)。生态学与景观规划有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生态学更关心分析问题,而景观规划则更关心解决问题。
景观生态学自产生至今,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复合种群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渗透理论等,它们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在这些理论当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就是“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单元,按照各种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要索分成三种类型: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与基质(Matrix)。“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就是通过建立斑块、廊道和基质这一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来对各类景观进行研究。景观生态学通过运用这一基本模式来探讨各类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所构成的,并且定量、定性地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元1素在景观中的运动对景观有什么影响。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可以视为“基质”,而城市住区可以视为一种“斑块”。在景观生态的斑块设计与规划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边缘效应”的体现,应该使城市住区成为城市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可以互相作用,相互渗透。
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分区控制性规划中,应该注意城市住区所在位置与其周边地区的联系,尽可能使居住区绿地与城市线状绿地衔接,连接成连续性开放空间或绿地。另外,在住区规划中,要注意对住区边界的设计,不能简单地用栏杆、围墙等人工景观元素将城市住区用地生硬地割裂开来,而是通过自然要素的渗透和建立“柔化”边界等手法,将住区边界设计成一个“缓冲带”,在城市住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一个良好过渡的同时,也使各类的能量、信息和生物流能顺畅地与城市外部交流。
以往城市住区设计往往先设计建筑以及道路等人工设施,俞孔坚教授提出的“反规划”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以自然生态空间为基础,在保护人和自然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设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活动的相关设施与空问。在这个基础上,绿地系统为主体的绿色空间可作为整个住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基底。自然系统的连续性是保证系统本身能够自我调节、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应该促进居住区绿地形成一个具有较好整体性与连通性的完整系统,结合居住小区的功能要求以及气候、地理特点,设计一个“以自然为骨架”绿色开放空间系统,通过各种植物廊道将小区内中心绿地各组团绿地连接起来。在此基础上布置包括建筑在内的其他景观元素。
斑块在外貌和性质上与基质有明显的差异,并且是非线性的区域。城市住区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作为异质性景观元素,主要为人类活动区域,可以视为住区景观系统的斑块。注意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边界过渡作用,以自然或流线型的种植软化边界生硬的边角。此外,也应该保证斑块内部能量、物质的自然流通,因此,斑块的周边应该开放,允许足够空间保证斑块间的相互渗透,注意“软质”和“硬质”空间的比例和合理搭配。
在城市住区,道路连接各个建筑和公共空间,同时分隔自然空间,扮演廊道的角色。在住区内提倡良好的步行系统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在道路与绿化系统,特别是带状绿地、溪流交接的地方,设置涵洞或者桥粱,使其成为生物廊道。控制步行道路的宽度,路面设计避免水泥或者柏油路的铺装,而是选择渗水性强的嵌革砖或者其他铺装。重视道路两侧绿化,设置林荫带,行道树采用树冠较高的乔木;乔木下部种植绿篱,特别是东西向道路宜形成立体的绿化格局,减少噪声的影响。
指状绿地是指通过带状绿地将住区的组团绿地与中心绿地连接成片,犹如中心绿地伸出的手指,而指状绿地与道路系统作为两组不同的廊道系统,互相渗透包容,在交接处采取立体交叉的模式,尽量减少道路对指状绿地的干扰。
居住区景观是为人而设计、创造的,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应当“以人为本”,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要出发,。使居住区景观具备一些基本特征。
在建设部试行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中,认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某居住小区形态在平面上呈矩形,园内地势平坦,建园之前为农田用地,该区总用地面积10.76hm2,兴建住宅12728户,规划绿地面积约6.16 hm2。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是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整体和谐生态环境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住宅小区环境作为典型的人工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现有的空间环境,使场地地形、地貌与环境有机融合,丰富植物景观层次,增加植物绿量。多用环保材料造景,使人感到,虽处城市,但如身在山林之中,从而创造“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
已建成的小区环境设计可以概括为种花、种草、种树,景观单调。在本案设计中,要满足居民全方位生活感受,结合功能和观赏要求融人其他景观元素,如生活雕塑、喷泉、文化柱、置石等园林小品,结合设计主题,强调民族元素应用,把中华民族心中吉祥物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如“麒麟”雕塑、“千年龟”雕塑等,使园区景观丰富多彩。
小区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在遵循因地制宜的前提下,以乡土植物为主,同时选择了观赏效果佳的外来植物和珍贵稀有树种,这些植物已在该地区引种栽培超过3年,表现良好,如叶色金黄的金叶榆、节水性色带植物金叶莸、三季繁花不断的欧洲玫瑰,彩叶灌木紫叶矮樱、红叶碧桃,花期较长的宿根花卉如福禄考、等,通过这些植物的配置,极大提升小区景观品位,同时也丰富了小区植物种类。
小区绿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平面的规划设计上,而要充分利用造景元素创造变化多端的空间,这样才能营造出不同性质和特色的空间,如开敞的、封闭的、半封闭的等。空间的营造适合人的尺度,围绕园林景观适当安排健身、交流、休闲、观赏的生活空间,并辅以人性化、趣味化的休闲活动设施。
通过乔、灌、草相结合,创造层次错落、季相有序、色彩对比、疏密变化的植物景观特色。总体上形成以下特点:
本区内运用多种乡土树种,如国槐、白蜡、馒头柳、旱柳、牡丹、连翘、榆叶梅、樟子松、祁连圆柏、圆冠榆、红叶李、香花槐、火炬树等。行道树体现地方特色,主园路行道树是国槐,次园路为了体现“一路一树”风格,行道树分别是圆冠榆、馒头柳、垂柳,白蜡等。小路为了便于儿童识别,采用不同花灌木栽植。
如乔木栽植了金叶榆和美人梅等。花灌木栽植了紫叶矮樱、欧洲玫瑰、海棠、红叶碧桃等。色带植物栽植了金叶莸等。
注重植物不同观赏特性应用,选用观姿、观叶、观花、观干类树种。种植观姿树种,如樟子松、杜松、云杉、垂柳、落叶松、千头柏、刺柏球、国槐、白蜡等;观花植物如榆叶梅、月季、牡丹、黄刺梅、珍珠梅、丁香、欧洲玫瑰、海棠、碧桃等;观叶植物,如元宝枫、金叶榆、红叶李、金丝柳、火炬树、美人梅、红叶小檗、紫叶矮樱、金叶莸等;观干植物,如红瑞木、龙爪槐、大枝垂榆等。
按构景、构图原理及植物色相变化,布置植物风景群落,如火炬林、樟子松林、云杉林、紫叶矮樱林、红叶李林、杜松林、丁香林等;利用多种观花灌木和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构成色彩缤纷的花坛、花带及花地景观。采用牡丹、月季、地被菊、福禄考等植物为各区主调花卉。为了增加整个绿地的绿化面积,除了采用平面绿化,同时采用五叶地锦、藤本月季和金银花等进行垂直绿化。
根据绿地的布局形式,植物的配置果用自然式配置方式如丛植、群植、疏林等与规则式配置方式如对植、行列植、绿篱栽植、模纹栽植等相结合的原则。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建筑业也持续发展,人们对树木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这就为我国林业资源带来了很多问题,在综合考虑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主张进行造林绿化。造林绿化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笔者就当前造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分析浅谈。
以往植树造林都是挑选好的地理位置,因此,现在要绿化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城镇周围则因工业垃圾、生长空间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都成为造林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造林面积的扩大,所需的苗木数量多,致使苗木供给量供不应求,由于苗木供不应求所以对于苗木的品种、质量、也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有什么苗造什么林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些地方运苗的时候也不按照科学的方法,导致苗木,品种、规格不符合要求,很少检疫或根本就未经检疫,给后续的各项管理工作留下隐患。这与当前种苗生产和造林绿化的发展要求也不相适应。
在当前造林绿化规划与施工中,有一些造林绿化规划设计和建设都是一个单位或者个人,这就产生了一些关于利益的问题。有一些设计人员为了迎合领导的意思或者为了推销利润高的树种随意规划。近些年来,单位到处都是雪松、塔柏、桂花等常绿树木,这些树木覆盖率低,而且有些植物的规划密度过大,这样的规划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我国造林绿化规划中,一些设计人员违背科学规律和设计原则,只为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和迎合领导的意思。在一些造林绿化规划设计中,有一些设计在最开始的时候看的确是可行的、可取的,但在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发现实施这个设计会带来很多困难、出现一些问题,而出现的这些困难和问题,设计师不能解释清楚,最后只能半途而废。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设计人员不负责任,盲目求新,不考虑实际操作的困难和单位的承受能力。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造林绿化规划设计,这样就出现了设计师对自己设计出来的方案不能完整实施,达不到理想的质量要求,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后期管理也相当重要,如果没有后期的严格和科学的管理,造林绿化工程也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对于保护和预防自然灾害,还有预防“树病”我们也要认真科学的管理,由于造林绿化水平的不足,缺少适合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区的相关技术,包括树种选择等一系列种植方法,技术成果低。科学得不到转化和生产应用。没有很好地结合应用,由于实施造林绿化的主要人群是农民,则他们的文化程度相比较而言较低,对于现在的科学造林理解相对较差。导致了成活率、后期管理、病虫害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当前造林绿化中,造林绿化设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在评价生物多样性时,除了预测物种的数量和种类,还要考虑各物种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协调的,各物种间的层次是怎样的以及物种是否为入侵物种等等。当前造林绿化中有些设计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甚至将存在竞争关系的植物种植在一起。这就不利于植物的生长,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的造林绿化规划设计方案,杜绝方法就是施行责任个人制。每个设计人员要签订责任声明书,对于自己的设计方案要负责到底。进行造林绿化规划设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提高绿化设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设计人员在设计造林绿化方案时要考虑实际操作的困难和单位的承受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造林绿化设计,使设计方案能够完整的实施,从而达到理想的质量要求。对于造林绿化规划设计与施工中的那些迎合领导意思或者为了推销利润高的树种而随意规划的方案直接摒除,不予采用。在采用一个造林绿化规划设计方案之前,要对其进行科学评估,合理的进行分析,考虑这个造林绿化规划设计是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对其成本进行预计。避免设计人员随意规划的情况出现,造林规划和建设避免是同一个单位或者个人。
造林绿化有其自身的规划设计原则,设计人员应该始终坚持原则,造林绿化规划设计要基于原则之上。造林绿化设计具有保护多样性原则和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原则。保护多样性原则就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新。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原则即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要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形成合理的结构、健全的功能、稳定的种群复层群落结构。根据互惠互生的原则栽种植物。
在当前造林绿化中,要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认真的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预测好物种的数量和种类、各物种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各物种间的层次情况、物种是否为入侵物种等等。将存在竞争关系的植物分开种植,这样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当前造林绿化中还应当注意种间关系,根据种间关系设计、选择种植的植物种类,避免将存在竞争关系的植物种植在一起。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有形物质,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可以这么说,它给我们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直接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满足了回归自然、反朴归真的愿望,但它所包含的诗情画意等深刻内涵非一般人所能创造的,相反还会弄巧成拙,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新形势下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思考园林、研究园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园林之母,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园林的雏形—— 囿,历经秦汉、唐宋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的发展,造园理论与工程技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不断走向巅峰,形成了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寺庙园林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式园林。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时也框住了我们的思维,阻碍了开拓创新的步伐。现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使得园林绿化未能充分发挥好在城市中的作用。
一是传统与未来的痕迹明显,艺术体现不到位。要么一味热衷于建造昨日的遗迹,沉醉在历史的辉煌中,搞复古主义,大造现代的古典园林.要么就是出于新奇,不加思索地将西方的东西直接拿来,布置得与实际环境大相径庭。
二是规划缺乏系统性,设计中反映出生态建设力度不够。一些城市特别是在城镇,规划深度不够,多凭领导的个人感觉,任意圈点绿地,缺乏有机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在设计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各要素之间的比例不当,建筑过多。
大家都知道,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有毒气体排放量增加,温室效应明显,环境日益恶化,我们需要退耕还田、退耕还湖、退耕还草,需要建设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因此,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促进良性循环发展的积极因素,根据客观条件的需要,应逐步理清楚这样一条思路:园林绿化既要创造出优美的景观,给人带来艺术享受,又要注重生物多样性的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祖先留给我们丰厚遗产的同时,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仍走了一些弯路,面临种种困境和困惑,追根溯源、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解释:
(一)消化传统过多。总结我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和形式,不外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效法自然的布局;二是诗情画意的构思;三是园中有园的手法;四是建筑为主的组景;五是因地制宜的处理。但不管哪一种风格和形式,它们都打上了产生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建筑比例过大等与现今条件相违背的弊端。比如皇家园林,它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权力财富的炫耀与象征,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与现时期所倡导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方针相悖的。一些私家园林体现的深刻内涵、脱俗境界,须仔细琢磨才能悟出来。如今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的是直观、疏朗、明快的大色块、大效果。因此,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懂得先进行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吸收外来欠妥。受欧洲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园林设计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像法国的凡尔赛花园,围绕中轴线的对称式布置,形成宏大气势,不失为精妙绝伦之作,透出西方人注重遵循游戏法则的文化背景。日本的枯山水园林,精心构思,巧妙借喻,小中见大,给人久久回味。今天我们流行的却是人家过时的,像如今到处拔地而起的欧式建筑。当然,西方的园林也包含了个人的喜好和猎奇的心理。限于地理环境不同,缺乏我国古代文人骚客的那种只能意会的脱俗境界。在局部处理时,我们可吸收对称式布置的美妙之处,学习他们独具匠心的带有高超技艺含量的创新作品。
(三)经济利益优先。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论证时,我们的领导、政府组织,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开发商,仍然摆脱不了经济利益当头、 效益优先的思想束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将环境正遭受破坏的危机抛在脑后。其实认真算笔帐,在搞房地产开发中舍得绿化投入,建设好生态环境,创造出有个性的小区绿色艺术美,其得到的丰厚回报是远高于投资的。另外,有些地方为了发资源财,对现有的土地资源不是合理规划、节约使用,而是不断开采挖掘,抢子孙后代的饭碗。因此,在绿化的量上都不能满足,更谈不上质的提高。
(四)领导意识突出。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在生产第一线的施工管理人员,还是直接从事设计的技术人员都有深刻体会。在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某个领导在某处看到了自认为不错的假山玩石、雕塑喷泉等小品后,就不经论证执意去做,不考虑自身财力及周围的环境条件。为了追求利润,设计及施工单位有时只好违心接纳,弄得不伦不类,贻笑大方。当然,这其中也有技术人员解释工作做得不够深入的原因。
(五)专业人才不足。由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内容广,综合性强,起步又较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等方面有待发展,需要进行结构性的重大转变。因此,在目前创建园林城市的气氛蒸蒸日上的形势下,对口的专业人士就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寥寥无几。为了弥补空缺,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提高就缓慢。一方面,以学纯园艺的介入,只是将植物等素材简单的拼凑,景观效果不强,制图水平差,更谈不上艺术美。另一方面,就是学习建筑的,兼修一点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的知识,临时磨枪上阵,对植物的生长习性了解很少,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够。鉴于此,目前急需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进行学科的定性、定向、定型和定位,以便形成良好的人才阶梯队伍,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构建良好的人才库。
尽管目前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在基层县(市)水平一直上不去,但也应可喜地看到,在新世纪里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和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园林绿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令人欣慰的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让绿色艺术与生态建设相得益彰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依据。
(一)有着良好的绿化意识氛围。渴求清新空气,把绿色带回家,已深入到每个老百姓的心中。家庭生活中鲜花的时尚,社会租摆业的发展,城市建设中见缝插绿,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如上海,放弃地产开发带来的丰厚利润,在繁华地段舍得开辟绿地。最近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就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将《京都议定书》摆到桌面上,说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另外,看看建国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三个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以苏联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理论为指导;80年代,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90年代后,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说明理论上已走向成熟、理智、科学。因此,浓烈的意识氛围为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随着人类基因密码的逐步解译,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转基因手段诱发突变形成植物嵌合体,或者直接嫁接,一种植物能开多种花;根据基因遗传特性,引种、选育、驯化出许多优良品种;采用组织培养方法,挽救濒临灭绝物种;电脑自动化控制温室为人们创造出四季色彩纷呈的鲜花艺术景观;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将绿色艺术带入每一个角落成为可能。据报道,2001年5月13日,浙江省甬台高速公路三门段岭口互通区,科技人员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花费三百万元,将一千年古樟挪了窝,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所以有着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生物多样性的建设理论就有了实践的可能。
(三)有着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如今在政府行为中越来越重视园林绿化,2001年6月4日,国务院再一次发出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把城市绿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且每个城市都颁布了自己的绿化管理条例。例如:陕西、广东等地严格执行绿线管理制度,江苏省常州市已开始启用城市绿化审批专用章和城市绿化合格专用章.这些都确保了园林绿化规划的合法性、设计施工的合理性,增强了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的信心。
在深刻剖析原因之后,从园林绿化发展的喜人形势中找到了解决依据,接下来思考的就是在创作中如何既要体现艺术,给人享受,又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好环境,我认为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拿准解决问题的钥匙。
(一)把握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规划设计中要以中央作出的关于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思想,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这就是: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性、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从比较差异中继承传统与吸收外来。中国的古典园林博大精深,与现代城市园林相比其产生的背景、形成的条件不同:气候环境条件没有受到污染,社会文化背景有差异,思想相对保守、封闭,服务对象只是少数人,实施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建设的目的、出发点只是为展示奢侈和供享乐之用,并没有考虑大多数人的需要。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些不同,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两方面因素,体现城市园林的新特质。现代条件下的园林规划设计更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创造环境、保护环境、协调环境,因此设计时要以人为本,多对人的行为规律探讨,多对人的心理动向进行研究,这样方能通过处理好环境求得生态效益,创造出更符合人的心愿、得到人们认可的艺术美的作品来。
(四)规划要注意地域范围,设计要满足不同空间需要。在规划中,城市绿地力求均匀布局,向小、多、匀发展,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有机的绿地系统。在中心城区建大型公共绿地,在郊区营造人造森林,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大规模构建绿色生态走廊,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方案设计中,要能满足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的需要,真正让绿色艺术的美无所不在。
(五)各造园要素中植物材料的配置是关键。为保证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其比例在各造园要素中要占到70% 以上。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从过去单纯观赏、装饰、绿化、美化、香化、彩化等,转到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综合效益上来。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群落结构上的成层、镶嵌、周期性的特点,力求做到在平面、立面、季相上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风景美学价值;要考虑到植物群落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六)增加设计层面,将工作做精、做细。规划设计工作具有多元性、综合性,设计人员要多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多研究动态的因素,及时反馈信息,从设计阶段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例如:现行园林绿地中地被植物用的较多,由于根系发达、蔓性强,它们往往和乔灌木争夺养分,抑制乔灌木的根系呼吸,影响生长和后期景观效果。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少用禾本科等类根系发达的地被植物,还可以提出一些改良措施并在设计中体现出来,如在乔木周围砌筑深度在20cm以内的隐蔽挡墙,以切断地被植物的根系蔓延。同样,在屋顶绿化中由于承重问题,土壤介质的使用等都是绿化设计中要考虑的范畴。只有这样,才是优秀的、称职的设计人员。
(七)努力做好设计理念的宣传渗透工作。一些好的作品、好的构思,往往由于领导的个人偏见、理解能力有限,未必第一次就能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要有耐心,把握技巧,善于表达自己,把优秀的设计思想传输给领导,让其领会、接受你的设计意图,而不是一味埋头设计,忘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当然,要兼顾艺术体现与生态建设,让二者相得益彰,在思考园林规划设计要求的同时,还有许多与此相关的问题值得去考虑,去共同解决,确保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加快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如何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园林、建园林,在理论上形成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适应城市因自身发展带来许多不可预测的新变化。
(二)土地资源要计划使用。上个世纪,园林建设大多数是在挖掘地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但是这种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土地条件越来越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冲突中,从何处拿出土地搞园林建设更合理。
(三)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必须规范。诚然,现在已制定出许多的行业规范,但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工程施工、绿化养护、景观效果评价在量上有一个定论,真正体现出设计意图,实现再创作。
(四)加强设计工作与苗圃生产的交流勾通,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设计的植物素材来源于生产,生产的发展取决于设计的需求。在这方面,政府要思考如何做好调控工作,引导好生产,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充足的素材,弥补市场经济中的缺陷。
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生存空间的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成为众多城市追求的重要目标, 因此园林绿化规划、 人性化的设计、 绿化树种配置及其功能作用、 栽培技术的研究都需达到一个新的水准, 以便更好地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虽已得到极大发展, 但受经济发展、 体制功能、 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 园林绿化规划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尤其是六大类绿地中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绿地、 公园绿地、 单位绿地等方面, 尚未摆脱旧有园林绿地的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力提倡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美化城市环境, 为人为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 因此国家将园林绿化水平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作为城市园林事业和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
城市环境园林绿化创新的任务: 一是对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污染进行规划治理; 二是对现存自然条件尽可能地加以保护, 并辅以人工手段输入自然因素, 提高生态系统和绿地质量, 达到必要的生态效益, 尽力构筑城市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绿地系统; 尽力通过自然山川的绿地系统, 形成城市良性气流循环, 改善城市小气候,最终缓解或消除城市的热岛效应, 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 为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园林绿化行业的规划设计手段, 研究方法不断改善, 对艺术的研究更深入,它们的结合使园林艺术的发展更趋完美和成熟。
3.1计算机的应用使传承与创新进入一个新阶段。计算机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园林绿化的研究方法更先进, 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虚拟技术的运用, 把园林绿化的相关因素, 如景观生态、 行为心理、 绿量与景观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与土地的合理利用、 交通布局等进行模拟配置, 通过调整、 比较分析, 选择出最佳方案。这种通过计算机进行的创作和可行性研究, 迅速而准确, 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信息技术还有利于对规划设计寻求更广泛的合作, 集中多方智慧, 创造出更好的成果。计算机的应用还有利实现规划设计与工程实施管理的衔接, 最大限度的保证设计目标实现。为与规划设计相适应, 在园林绿化工作中还应进行各种研究, 如植物育苗技术、 新品种的培育、 病虫害的防治以及绿地灌溉节水节能技术、 机械化施工技术等。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 积极推广科技成果, 园林绿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得到技术支撑, 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3.2 艺术是园林绿化成功的重要标志。园林本身就是一门造型艺术, 始终和艺术相互影响, 共同发展, 成为优秀文化的载体, 贯穿人们的精神理念和价值的追求, 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诗歌、 绘画是创作的蓝本。园林设计师更把大地作为一张画布, 通过造园技术用景观实现诗歌、 绘画的创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有利于设计师们不断从现代艺术理论中吸取营养, 并通过先进手段把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的空间艺术、色彩艺术、 造景艺术进行科学的总结、 提炼、 应用到创作中, 有利于创造出高水平的园林佳作。园林绿化的艺术观, 艺术素养直接影响到规划设计的传承与创新。古代园林大多是少数人享受的独乐园 , 现代园林是人民群众的众乐园 现代园林性质、 风格、 用途的变化影响到艺术观的改变。在规划设计中, 传统园林时空处理方式, 动静结合及植物配置等方法在现代艺术观指导下,仍能将景观与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为规划设计增添光彩。
4.1生态观。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物质享受, 也给环境带来污染, 影响了人类自身安全, 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的园林绿化, 承担了协调城市建筑和环境的重要任务, 在规划时生态观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1)绿地数量与质量并重。适宜的绿地指标是保证城市健康的最低要求, 是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而绿量是指园林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及因此而发生的能量交换等。它是绿地植被类型与数量的结合, 是衡量绿地生态功能的指标。所以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 参考先进国家地区的经验, 把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同时提高绿地建设质量,把绿量、 绿地布局、 绿地稳定性和抗逆性、 物种多样性、 地方性及自我维持机制很好地结合, 更好地发挥美好城市, 净化空气、 减少污染、 清新空气的功能。因此, 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应在发挥生态功能上下功夫, 把生态观视为传统的延续和进步,使传承和创新得到有机的结合, 实现园林绿化的形式、 内容和功能的统一。(2)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核心。从继承传统园林精华和园林创新的角度, 以及更好地发挥绿地生态功能等, 都必须考虑地方性。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其核心也是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因为地方的生物气候、 地形地貌、植物群落及由此而产生的传统文化, 具有独特性、唯一性, 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比如农村中的小桥流水、 桃红柳绿等田园情趣是居者在熟知当地自然基础上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4.2人文观。园林绿化为大众服务的宗旨, 决定了其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 传承与创新应符合人们心理、 生理的感受和审美情趣, 能否解决这一问题是衡量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1)功能与需求。园林绿化功能具有多元属性, 有改善生态环境、 美好城市、 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 减灾避灾、 改善投资环境, 促进旅游业发展等作用, 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园林绿化首要的功能, 这是规划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绿地系统已由公共绿地、 住宅绿地、 交通绿地、 防护绿地及单位绿地等组成, 它们所发挥的功能有一定的区别, 应根据其具体功能进行规划设计,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2)美观舒适。园林设计要立足于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更好地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服务。创建充满生机的植物景观, 充满活力的设施, 能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体验回归自然的感受, 使身心得到休息, 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和美好感情的滋生, 启发、 培育审美情趣和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的道德情操。因此,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对造园艺术的追求找到了结合点, 提高了对园林绿化传承与创新的艺术要求, 使园林景观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更符合人的心理、生理对舒适度的追求。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同时应顺应世界园林绿化发展的趋势。当前,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成为众多城市追求的重要目标, 因此必须创新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以便更好地与国际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接轨。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有形物质,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原理和美的,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可以这么说,它给我们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直接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满足了回归、反朴归真的愿望,但它所包含的诗情画意等深刻内涵非一般人所能创造的,相反还会弄巧成拙,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新形势下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思考园林、园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园林之母,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园林的雏形——囿,历经秦汉、唐宋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的,造园与工程技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不断走向巅峰,形成了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寺庙园林等为代表的古典式园林。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时也框住了我们的思维,阻碍了开拓创新的步伐。现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使得园林绿化未能充分发挥好在城市中的作用。
一是传统与未来的痕迹明显,艺术体现不到位。要么一味热衷于建造昨日的遗迹,沉醉在历史的辉煌中,搞复古主义,大造的古典园林.要么就是出于新奇,不加思索地将西方的东西直接拿来,布置得与实际环境大相径庭。
二是规划缺乏系统性,设计中反映出生态建设力度不够。一些城市特别是在城镇,规划深度不够,多凭领导的个人感觉,任意圈点绿地,缺乏有机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在设计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各要素之间的比例不当,建筑过多。
大家都知道,进入后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有毒气体排放量增加,温室效应明显,环境日益恶化,我们需要退耕还田、退耕还湖、退耕还草,需要建设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因此,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促进良性循环发展的积极因素,根据客观条件的需要,应逐步理清楚这样一条思路:园林绿化既要创造出优美的景观,给人带来艺术享受,又要注重生物多样性的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祖先留给我们丰厚遗产的同时,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仍走了一些弯路,面临种种困境和困惑,追根溯源、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解释:
(一)消化传统过多。我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和形式,不外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效法自然的布局;二是诗情画意的构思;三是园中有园的手法;四是建筑为主的组景;五是因地制宜的处理。但不管哪一种风格和形式,它们都打上了产生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的烙印,建筑比例过大等与现今条件相违背的弊端。比如皇家园林,它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权力财富的炫耀与象征,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与现时期所倡导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方针相悖的。一些私家园林体现的深刻内涵、脱俗境界,须仔细琢磨才能悟出来。如今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的是直观、疏朗、明快的大色块、大效果。因此,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懂得先进行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吸收外来欠妥。受欧洲和科学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园林设计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像法国的凡尔赛花园,围绕中轴线的对称式布置,形成宏大气势,不失为精妙绝伦之作,透出西方人注重遵循游戏法则的文化背景。日本的枯山水园林,精心构思,巧妙借喻,小中见大,给人久久回味。今天我们流行的却是人家过时的,像如今到处拔地而起的欧式建筑。当然,西方的园林也包含了个人的喜好和猎奇的心理。限于地理环境不同,缺乏我国古代文人骚客的那种只能意会的脱俗境界。在局部处理时,我们可吸收对称式布置的美妙之处,他们独具匠心的带有高超技艺含量的创新作品。
(三)经济利益优先。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论证时,我们的领导、政府组织,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开发商,仍然摆脱不了经济利益当头、效益优先的思想束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将环境正遭受破坏的危机抛在脑后。其实认真算笔帐,在搞房地产开发中舍得绿化投入,建设好生态环境,创造出有个性的小区绿色艺术美,其得到的丰厚回报是远高于投资的。另外,有些地方为了发资源财,对现有的土地资源不是合理规划、节约使用,而是不断开采挖掘,抢子孙后代的饭碗。因此,在绿化的量上都不能满足,更谈不上质的提高。
(四)领导意识突出。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在生产第一线的施工管理人员,还是直接从事设计的技术人员都有深刻体会。在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某个领导在某处看到了自认为不错的假山玩石、雕塑喷泉等小品后,就不经论证执意去做,不考虑自身财力及周围的环境条件。为了追求利润,设计及施工单位有时只好违心接纳,弄得不伦不类,贻笑大方。当然,这其中也有技术人员解释工作做得不够深入的原因。
(五)专业人才不足。由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广,综合性强,起步又较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等方面有待发展,需要进行结构性的重大转变。因此,在目前创建园林城市的气氛蒸蒸日上的形势下,对口的专业人士就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寥寥无几。为了弥补空缺,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提高就缓慢。一方面,以学纯园艺的介入,只是将植物等素材简单的拼凑,景观效果不强,制图水平差,更谈不上艺术美。另一方面,就是学习建筑的,兼修一点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的知识,临时磨枪上阵,对植物的生长习性了解很少,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够。鉴于此,目前急需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进行学科的定性、定向、定型和定位,以便形成良好的人才阶梯队伍,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构建良好的人才库。
尽管目前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在基层县(市)水平一直上不去,但也应可喜地看到,在新世纪里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和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园林绿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令人欣慰的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让绿色艺术与生态建设相得益彰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依据。
(一)有着良好的绿化意识氛围。渴求清新空气,把绿色带回家,已深入到每个老百姓的心中。家庭生活中鲜花的,社会租摆业的发展,城市建设中见缝插绿,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如上海,放弃地产开发带来的丰厚利润,在繁华地段舍得开辟绿地。最近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就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将《京都议定书》摆到桌面上,说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另外,看看建国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三个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以苏联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理论为指导;80年代,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90年代后,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说明理论上已走向成熟、理智、科学。因此,浓烈的意识氛围为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随着人类基因密码的逐步解译,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转基因手段诱发突变形成植物嵌合体,或者直接嫁接,一种植物能开多种花;根据基因遗传特性,引种、选育、驯化出许多优良品种;采用组织培养,挽救濒临灭绝物种;电脑自动化控制温室为人们创造出四季色彩纷呈的鲜花艺术景观;无土栽培技术的,将绿色艺术带入每一个角落成为可能。据报道,2001年5月13日,浙江省甬台高速公路三门段岭口互通区,人员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花费三百万元,将一千年古樟挪了窝,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所以有着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生物多样性的建设理论就有了实践的可能。
(三)有着完善的法规保障。如今在政府行为中越来越重视园林绿化,2001年6月4日,国务院再一次发出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把城市绿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且每个城市都颁布了自己的绿化管理条例。例如:陕西、广东等地严格执行绿线管理制度,江苏省常州市已开始启用城市绿化审批专用章和城市绿化合格专用章.这些都确保了园林绿化规划的合法性、设计施工的合理性,增强了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的信心。
在深刻剖析原因之后,从园林绿化的喜人形势中找到了解决依据,接下来思考的就是在创作中如何既要体现,给人享受,又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好环境,我认为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拿准解决的钥匙。
(一)把握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规划设计中要以中央作出的关于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思想,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这就是: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性、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从比较差异中继承传统与吸收外来。的古典园林博大精深,与城市园林相比其产生的背景、形成的条件不同:气候环境条件没有受到污染,文化背景有差异,思想相对保守、封闭,服务对象只是少数人,实施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建设的目的、出发点只是为展示奢侈和供享乐之用,并没有考虑大多数人的需要。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些不同,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两方面因素,体现城市园林的新特质。现代条件下的园林规划设计更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创造环境、保护环境、协调环境,因此设计时要以人为本,多对人的行为探讨,多对人的心理动向进行,这样方能通过处理好环境求得生态效益,创造出更符合人的心愿、得到人们认可的艺术美的作品来。
(四)规划要注意地域范围,设计要满足不同空间需要。在规划中,城市绿地力求均匀布局,向小、多、匀发展,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有机的绿地系统。在中心城区建大型公共绿地,在郊区营造人造森林,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大规模构建绿色生态走廊,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方案设计中,要能满足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的需要,真正让绿色艺术的美无所不在。
(五)各造园要素中植物材料的配置是关键。为保证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其比例在各造园要素中要占到70%以上。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从过去单纯观赏、装饰、绿化、美化、香化、彩化等,转到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综合效益上来。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群落结构上的成层、镶嵌、周期性的特点,力求做到在平面、立面、季相上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风景美学价值;要考虑到植物群落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持人与的和谐共存。
(六)增加设计层面,将工作做精、做细。规划设计工作具有多元性、综合性,设计人员要多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多研究动态的因素,及时反馈信息,从设计阶段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例如:现行园林绿地中地被植物用的较多,由于根系发达、蔓性强,它们往往和乔灌木争夺养分,抑制乔灌木的根系呼吸,生长和后期景观效果。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少用禾本科等类根系发达的地被植物,还可以提出一些改良措施并在设计中体现出来,如在乔木周围砌筑深度在20cm以内的隐蔽挡墙,以切断地被植物的根系蔓延。同样,在屋顶绿化中由于承重问题,土壤介质的使用等都是绿化设计中要考虑的范畴。只有这样,才是优秀的、称职的设计人员。
(七)努力做好设计理念的宣传渗透工作。一些好的作品、好的构思,往往由于领导的个人偏见、理解能力有限,未必第一次就能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要有耐心,把握技巧,善于表达自己,把优秀的设计思想传输给领导,让其领会、接受你的设计意图,而不是一味埋头设计,忘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当然,要兼顾艺术体现与生态建设,让二者相得益彰,在思考园林规划设计要求的同时,还有许多与此相关的问题值得去考虑,去共同解决,确保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加快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如何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园林、建园林,在上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适应城市因自身发展带来许多不可预测的新变化。
(二)土地资源要计划使用。上个世纪,园林建设大多数是在挖掘地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但是这种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土地条件越来越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冲突中,从何处拿出土地搞园林建设更合理。
(三)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必须规范。诚然,现在已制定出许多的行业规范,但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工程施工、绿化养护、景观效果评价在量上有一个定论,真正体现出设计意图,实现再创作。
(四)加强设计工作与苗圃生产的交流勾通,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设计的植物素材来源于生产,生产的发展取决于设计的需求。在这方面,政府要思考如何做好调控工作,引导好生产,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充足的素材,弥补市场经济中的缺陷。